EagleBear2002 的博客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大学是旷野而非轨道

摘要

大学是旷野而非轨道

《周易·系辞传》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大学是旷野而非轨道,成长速度不仅有快慢之分,也有方向之别。

战略规划的两种原则

《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意思是在谋划好了每一步之后再开始行动,知道最终的目标才能有所收获。这两句话体现了军事指挥的两种原则:

其一是围绕目标构造条件。如果我想做一道辣椒炒肉,我需要准备螺丝椒和五花肉,准备按照顺序完成洗菜、切菜、炒菜。如果买不到螺丝椒,我会想办法用其他辣椒代替。这是在既定目标下努力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其二是根据条件寻找目标。如果我发现冰箱里目前只有螺丝椒和鸡蛋,我会准备做辣椒炒鸡蛋,而不是为了凑成农家一碗香再去买半斤五花肉。这是在既定条件下寻找合适稳妥的努力目标。

辽沈战役集中体现了这两种原则的冲突和互补。在解放战争中,四野的作战风格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伤亡率为所有野战军中最低,这与其司令员的指挥风格“根据条件寻找目标”密不可分。在辽沈战役当中,毛主席指示四野占领锦州,避免卫立煌集团转移至关内,增加华北作战压力,推迟全国作战进程,这是从全国战略出发,“围绕目标构造条件”。四野司令员认为此计划太过冒险,不肯执行,被毛主席批为“前怕狼,后怕虎,简直是儿戏”。随着战争态势的变化,司令员同意执行命令,尽快占领锦州,对东北国民党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最终取得了第一个大决战的完全胜利。

规划大学生活与指挥千军万马有相似之处,两种原则不可偏废。如果一味“根据条件寻找目标”,很可能到头来什么都试过了,什么都留不下。如果笃定目标再去构造条件,大多数人行至半途才发现初始的目标不切实际,并且无法避免在既定路径中时时刻刻因为“未能按照计划达成目标”而焦虑。

被裹挟的“立志”

在本科阶段,所谓的“立志”,许多时候是被裹挟前行。一位上海政法学院的大一女生曾与我交流立志问题,她说希望能进入华东政法大学读知识产权法专业。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辅导员请来的优秀学长学姐的成长路径都是如此。尽管她既不清楚华东政法大学的优势是什么,也不清楚知识产权法为什么热门,甚至都不清楚律师和公务员哪个更适合自己。

类似的情况不仅在信息闭塞的专科学校存在,在 985 综合性大学当中同样比比皆是。某校计算机系大厅里摆满了历年图灵奖获得者的照片、本周的学术会议 poster,老师们在开学第一课给学生心里种下“成为计算机科学家”的种子;该校软件学院的走廊里到处是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年入百万的卓越工程师,在导学课上老师轮番介绍互联网行业浪潮和前沿技术的应用场景。类似的价值引导,不能说是高下立判,但也可以说是云泥异路。

一些有学术天赋的学生误入软件学院,或者一些擅长工程和商业的学生误入计算机系,很有可能在发掘自己的天赋之前就被卷入院系设定好的成长路径之中,最终陷于平庸。平庸固然不是罪过,但与天赋和热爱失之交臂,却实在遗憾。

轨道化的生涯规划,不仅收紧了懵懂困顿的新生的发展空间,也会迫使头脑清醒的学生言不由衷。笔者曾在校级生涯规划比赛中得过奖项。在赛后的私下交流中,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获奖选手都表示“我知道评委老师喜欢听什么,我就讲什么,尽管我的生涯规划并非如此,但我必须在 PPT 中展示一个符合院系期许的明确的成长路径”。更有一些选手,明明所有的实习经历都是围绕互联网产品和金融衍生品展开,却在比赛现场高呼“在国产基础软件领域发光发热”。考虑到绝大多数选手都是被辅导员抓壮丁来参赛,以千奇百怪的形式展示“主流志向”或许也并非选手本意。

单向度的大学生:在既定轨道上一路狂奔

在旷野上存在无数条可能的轨道,其中有几条路径被反复证明很容易通往“成功”,这样的成长路径在商科尤其“同质化”:

大一卷绩点,选给分最高的红榜老师;大二卷竞赛,找同样靠谱的队友和有经验的指导老师,找专业的团队帮忙润色答辩 PPT;大三发论文,找最权威、人脉最广的导师指导,选择最热门的课题投最容易中的期刊;持续卷学工,大一部员大二部长大三主席团,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保研之后卷实习,从头部到腰部应投尽投。

随着内卷加剧,上述的“优秀商科生成长路径”已经被极致压缩:

大一卷绩点+竞赛+论文+实习+学工,大二卷绩点+竞赛+论文+实习+学工,大三卷绩点+竞赛+论文+实习+学工,大四卷竞赛+论文+实习。

在我校近四届特等奖学金答辩当中,我有幸见证了商院的顶尖学生的“日新又新”:每一年候选人的优点都在迭代和累计,已经形成了“斐波那契现象”,即“今年的商院选手=去年的商院选手+前年的商院选手”。

这些由各个院系集中资源“喂养”、支持和包装的选手,用来仰视崇拜,固然光彩夺目;但以朋友的视角等闲观之,这些成长路径不仅难以完全复刻,客观上也往往伴随着坎坷、艰辛和焦虑。倘若把这些包装好的“样板学生”当作努力的方向,

用轨道代替旷野,是对生命意义的降维毁灭。相比于听最优秀的学生分享成功经验,我更想知道那些在平凡的学生后来是如何找到了自己的容身之地……大部分人要知道的不是如何在既定轨道上一路狂奔然后脱颖而出,而是如何在旷野找到自己的个体价值和意义支撑。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张雪峰的核心观点

自张雪峰把业务从考研指导扩大到高考志愿填报以来,关于“大学意义”的讨论就不绝于耳。

首先我积极地认为,张雪峰给高三考生的生涯规划建议是接地气的、为考生利益着想的、有长远考量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专家”靠说假话招摇撞骗的当下,张雪峰是为数不多的靠说真话吃饭的网红。但我仍要提醒沉迷“张雪峰式解构”的直播间观众,三五分钟的连麦无法把学生需求和既定解决方案进行完美匹配。

张雪峰的生涯规划(包括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 高分考生和家里有资源的考生,尊重学生兴趣为主;
  2. 没有特定兴趣和资源的考生,在不踩坑的前提下,发挥特长为主;
  3. 中低分段考生,在专业/行业不反感的前提下,保留尽可能宽的就业面。

TODO

热爱的本质是对自己负责

自就业市场的焦虑传导到本科生以来,这样的学生在大学当中就屡见不鲜:

  1. 你对电脑毫无兴趣并且没有钻研精神,但是听说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好所以毅然决定入坑,结果到大二还不会配 C++ 环境,连着挂了三门专业课;
  2. 你并不喜欢写文案但还算擅长,毕业考公上岸党政办,几个月下来觉得写材料毫无意义,开始怀疑人生;
  3. 你好不容易竞选上了学生会部长,为了刷业绩并且进入主席团,你轮流 push 各个部员,大家不仅不配合反而在背后嚼舌根,你无能狂怒后选择摆烂。

热爱的来源是微小正反馈的持续积累,正反馈出现在实践之后而不是之前。

热爱是原创科研的唯一动力。

如果以“任何一个行业的头部 2% 都不会差”作为信条,正向激励天资平凡的考生放弃面包追求水仙花有欺诈之嫌。但若以

如果以牺牲兴趣为代价换取“成功”,结果很可能是既没有兴趣,也不会成功。众所周知,江苏某 985 的本科生按时毕业率常年在 90% 左右,不同专业有高有低。这意味着,如果某个院系在大一入学时有 230 人,那么到四年后,这些人当中可能有 20 人左右会因为挂科、学分不够、毕设未通过而延毕,或者因为伤病或其他变故而休学。而在我的调研对象中,除了因为家庭变故而休学之外,所有延毕的同学都是在“不感兴趣”和“学不明白”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下逐渐失去信心,最终不得不摆烂。

这一血淋淋的现实警告着每一个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干一行爱一行”固然令人敬佩,但尽早逃离自己厌恶的专业和行业,既是对自己负责,又是对家庭和学校的培养负责。

私心是一切焦虑的来源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世说新语·品藻》

方孝孺曰:“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

TODO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尝试成功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2008 年出版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开宗明义:“国内绝大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从 2008 年到现在已有近 20 年的时间跨度,高校的学科建设、就业市场和留学形势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公认的是,这些变化在高校内外催生出日趋“内卷”和焦虑的氛围。

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强调的,“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我在 用主观能动性破局“精神痛苦”——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谈起 这篇文章中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我尝试取出唯物辩证法和革命乐观主义这两大武器,与怨天尤人的、老朽不化的、TODO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告诫世人,未选择的路往往不是坦途。“选择好走的路”固然幸运,但“走好选择的路”永远比“这山望着那山高”更能带来长久的收获。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