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gleBear2002 的博客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09-身体属于自己但又不属于自己

关键词:安乐死

关于安乐死的讨论

积极安乐死:采用积极的措施加速患者的死亡进程。

消极安乐死:通过停止放弃治疗让患者自然死亡。

我国首例安乐死案:王明成及医生蒲连生故意杀人案。

我国对消极安乐死采取容忍态度,对后者则采取禁止立场,认为积极安乐死属于犯罪。荷兰是第一个将积极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法律明确禁止积极安乐死。

正反两方面的讨论都是功利主义的讨论。

立场一:反对安乐死

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神圣职责,延长生命是医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允许安乐死会使患者失去三个治愈的机会:一个是自然康复的机会,一个是继续治疗恢复的机会,还有一个医学发展治愈的机会。

如果允许安乐死会造成严重的伦理危机:

  1. 居心不良的人利用安乐死谋害他人
  2. 纵容不愿意照顾亲人的家属,放弃对病患的责任和照顾,使家庭成员的扶助义务越来越冷漠
  3. 为医疗人员以权谋私打开方便之门

立场二:赞同安乐死

认为人的生命只有在有质量的状态下才是有意义的。安乐死并非是从生到死的转变,而是在死亡过程中让人从痛苦到安宁,这是对患者人格的尊重。让患者在无法治愈的情况下承受痛苦是对患者人格的亵渎。为了所谓的医学的进步,而无视患者的尊严,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是把人当成纯粹的手段。在病人无法治愈的情况下,用医疗设备维持他的生命特征,浪费大量的医疗经费。

安乐死带来的家庭和医生责任问题可以通过严格的法律条件来加以限制。如果将安乐死视为犯罪,则可能存在大量私下安乐死。让安乐死从明面走向暗面,从地上走到地下,反而会使得问题更加恶化。

立场三:尊严死

尊严死是指患者在生前以书面形式确认,如果疾病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属于无法挽救的,就拒绝没有意义的延长生命的医疗措施。尊严死比消极安乐死的时间还有所提前。

安乐死的法律性质问题

人是否有权处置自己的生命?

关于这个回答依然只有两种进路:基于后果的公理论和传统的道义论。

进路一:基于后果的功利论

功利主义认为人类幸福由痛苦和快乐构成,道德最高的原则就是是幸福最大化,法律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然而缺陷在于对个体权利和人类尊严的忽视。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不仅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而且少数也往往假多数之名肆意侵犯人权。因此今天的功利主义大多接受自由主义的修正,主要是受到穆勒的影响。

穆勒认为,从长远看,尊重个体的自由会导向最大的人类幸福,所以只要行为不妨碍别人,法律就不得干涉。穆勒:对于他自己,对于其身体和心灵,个人就是最高的主权者。根据这种观点推导出自杀是能够被允许的,但穆勒显然不同意这种结论。

穆勒:自由不允许一个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而允许一个人让渡自己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

功利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模棱两可的。

托尔维克《旧制度与大革命》:谁要求过大的独立自由,谁就在寻求过大的奴役。没有道义约束的自由,往往开启的是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

安乐死可以分为三种:

  1. 自愿安乐死:哈里森案
  2. 不自愿的安乐死:纳粹的安乐死
  3. 非自愿安乐死:法国朗贝尔案,朗贝尔失去了意识表达能力

很多人不敢赞成消极安乐死是害怕这会滑向积极安乐死,虽然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都是自愿安乐死,但积极安乐死迟早会滑向非自愿安乐死,进而滑向不自愿的安乐死。

进路二:传统的道义论

道义论直截了当的认为人无权处分自己的生命。

道义论认为,人类的尊严是超过经验的,不是一个可以根据情况随意更改的假设,而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先验本体

康德:道德本来就不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无愧于幸福。谋杀和自杀都把人当成了手段,没有把人的人性当成目的来尊重,都违反了禁止杀人这个绝对的命令。

康德:自杀与我们的最高责任相悖,因为它将使其他所有责任归于消灭;它超出了自由意志的范围,因为自由意志仅当主题存在方得可能

人只有活着才能有自由意志,既然道德规则的目的是促进责任和自由,就不可能允许人自杀。这和与穆勒所说的拒绝绝对的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人没有放弃自己自由的自由,除了是自己不自由,人有自由做任何事情。

康德认为,人只能毁灭物,但是人不是物。如果人毁灭自己,就是不尊重人性,把自己当成了自由意志的客体。

道义规范推崇的价值观和无视道义的国家意志哪个更具有强迫性?

米勒《莱博维兹的赞歌》。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如何选择,不是遵循道义的指引,就是按照国家意志来生活。无视道义约束的个人自由与漠视道义的国家意志,不过是一体两面。

本课总结

法律的推理应当是有温度的。我们既要维护生命神圣这个基本的信念,但是在每个具体的案件中,我们也必须考虑个体在不同情景中的迫不得已,接受每个个体无可奈何的悲情诉说。

古罗马哲学家艾比克泰德: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即便在痛苦之中,人也可以经理生命中的圆满。 《无问西东》:如果提前了解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看到的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安乐死向我们提出:未知死,焉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