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1950 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其祖父是第一代罗素伯爵,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维多利亚女王封为伯爵。
罗素至少有 68 种著作,此外还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罗素也是世界级的导师,几乎就所有的重大问题向人类发表意见。五四运动之后,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中国讲学,给中国留下著名的五大演讲。
在他的自传中,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活着,有三个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对爱情的渴望,让罗素处处留情。罗素结过 4 次婚,一生绯闻不断,当时纽约城市大学以道德不胜任教职为由将其解聘。罗素认为,道德的束缚是人类不行的源泉。罗素的爱充满着对他人的利用,他爱的只是自己、他的空虚需要从一个又一个的女人身上获得满足,但却永远无法满足。
罗素 1950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为《婚姻和道德》。获奖词中,称赞罗素“为人类的道德文化做出了贡献。”可笑的是,在婚姻和私生活上,罗素恰恰抛弃了道德,从没有放弃过任何机会染指遇见的任何一个女人,甚至包括他的学生——1948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艾略特的妻子。除了数不清的情妇外,罗素的受害者们还包括大量身份卑微的人:家庭女仆、保姆,或是经过物资的随便哪位年轻、漂亮的女性。罗素的研究者说他由充分的证据证明罗素不顾高龄,仍在追逐他遇到的每一个穿裙子的人,他干这类事臭名远扬,甚至还不是背着妻子,而是就在她的眼前,当着那些他屋里客人的面。
对知识的渴望,让罗素著作等身,但知识带给他的是更多的骄傲,更多的自恋。知识常常让人自高自大,罗素可谓一个典范。因为知识,罗素觉得可以对人类的一切事物说话。20 世纪 60 年代,罗素的伦敦总部变得像一个微型的外交部,他发过不计其数的信件和电报给各国总理和国家首脑,当这些信件越来越长,越来越频繁,他收到的回复也就越来越少,这往往让他怒火中烧。
罗素是一位好斗的“勇士”,他几乎批评他本人以外的一切人。当他被激怒时,他对不赞同自己观点的人义愤填膺,凭一时冲动脱口就骂,很多时候指控毫无逻辑,完全忘记他本是“逻辑大师”。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让罗素不停地从事社会活动。但他爱人类,不爱具体的人。因为抽象的人类只是一种完美的概念,它总是可爱的,对概念的爱只需投入脑力,但对具体的人的爱则需投入真实的感情。每一个具体的人都不完美,都有可鄙之处。一个人越是陷入对具体的人的爱,就越是厌恶真正具体的人。
尽管罗素热爱民众,并为他们的苦难而痛苦,但他依旧远离他们,因为他身上有贵族气质,同普通人缺乏联系。
罗素主张人人平等,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伯爵头衔。尤其当这种头衔能够为他带来好处时。罗素也主张男女平等。他认为男女都应该有完全的性自由,他严厉批评了当作传统美德流传的清规戒律以及人类自我牺牲的种种理论。但这种鼓吹女性解放的女权主义论调,似乎给了罗素更大的自由去拈花惹草。
“虚荣,无疑是我最爱的罪。”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罗素一生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