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产生货币,而货币正式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资本最初表现为货币,但货币并不一定就是资本。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运动就是按现代公式进行的:
$$
W(商品)-G(货币)-W(商品)
$$
公式两端是使用价值不同而价值量相等的两种商品,货币起着交换的媒介作用。作为资本的货币,它的运动就不同了。资本的运动是以货币为起点,又以货币为终点的。它的公式是:
$$
G(货币)-W(商品)-G(货币)
$$
在这里,公式两端都是同一性质的货币。实际上两端货币在数量上是不相等的,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应是:
$$
G-W-G’(G’=G+\Delta G)
$$
公式中的 $G$ 是资本运动开始时的一定量货币,是资本家的预付价值;$G’$ 是资本运动过程告一段落时增大了的货币额;$\Delta G$ 是增加的货币,即扣除预付价值以后的剩余的那一部分价值,马克思把它称为剩余价值。
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动力,就是追逐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就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家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可以从追逐剩余价值这一根本目的中取得解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值,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值——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者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
这种不等价交换,只能变换财富的分配,使笨拙着口袋里的钱到了狡猾者的口袋里去,决不会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剩余价值的产生,即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可以划等号。市场经济强调的是 $W(商品)-G(货币)-W(商品)$,资本主义经济强调的是 $G(货币)-W(商品)-G(货币)$。市场经济中孕育着资本主义经济。
产品经济(物物交换)—商品经济(货币出现)—资本主义经济(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第二个条件是劳动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象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上,有两种倾向相反的因素在起作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其他商品一旦进入消费过程。商品的价值就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在它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创造出较劳动力价值本身更大的价值来。
必须指出,资本家总是力图用低于劳动力的价格来购买劳动力的。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失业的存在,他们往往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即使资本家十足按照价值购买劳动力,他仍然能剥削到剩余价值发财致富。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可以从下面的公式中表现出来:
$$
G(货币)-W(商品)\left{\begin{matrix} A(劳动力)\ Pm(生产资料) \end{matrix}\right.
\cdots P(生产过程) \cdots W’(商品)-G’(增大了的价值)
$$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即他从事劳动的时间,是要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劳动时间,用于在生产劳动力的价值,这一部分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一部分劳动时间,不是为劳动者自己二十位资本家劳动的。这一部分劳动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既不会在流通中增加价值,也不会减少价值。资本家拿货币当作资本来运用,结果不但能收回原数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还能获得新增加的剩余价值。所以,从它的本质来说,资本就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他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一个人即使拥有货币,、生活资料和各种生产资料,如果没有雇佣工人,没有迫使人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社会条件,他是不能成为资本家的。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能创造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新价值,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会使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动,所以马克思称它为可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只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他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当中去,不会变动它的价值量,所以马克思称它为不变资本。表现为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虽然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增加它本身的价值,可是,它是工人的活劳动吸收器,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剩余价值率
如果以 $c$ 代表不变资本,以 $v$ 代表可变资本,以 $m$ 代表剩余价值。那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就等于 $c+v+m$,其中 $c+v$ 是资本家的预付资本,$v+m$ 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其公式就是 $\frac{m}{v}$。剩余价值率表明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剩余价值率也可由下列两个公式表现:
$$
\fra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或 \frac{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1886 年 5 月 1 日,美国芝加哥 20 万工人举行大罢工,抗议资本家无理延长工作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著名的五一劳动节即由此而来。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除了延长工作日以外,资本家还可以通过另一种途径增加剩余价值的榨取,那就是革新技术装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假设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同量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这样,劳动力的价值也就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就可缩短。
这种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绝对剩余价值的存在为条件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劳动力再生产的新条件和资本主义剥削形式的变化
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变化:首先,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趋于扩大;其次,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对工人的文化科学知识要求越来越高。
资本主义的剥削形式也随之改变。用延长工作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方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一般已被放弃,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了。
在生产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工人加强体力支出的泰罗制度等劳动组织和管理方法就不够用了。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尝试推行“管理民主化”。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用种种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一切活动的目的。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指出:
生产剩余价值的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规律,即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的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工资
工资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出卖的是他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
工资不是与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势。
工资的形式
劳动力的价格当以一定时间来做计算单位的时候,叫做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不按时间单位支付工资,而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计算工资。计件工资无非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美国的“泰罗制”是最先出现的资本主义血汗工作制。
泰罗制(泰勒制)是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创造的一套测定时间和研究动作的工作方法。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始在美国以及西欧国家流行其基本内容和原则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所谓“标准操作方法”,严格地挑选和训练工人,按照劳动特点提出对工人的要求,定出生产规程及劳动定额; 实行差别工资制,不同标准使用不同工资率,达到标准者奖,未达到标准者罚,实行职能式管理,建立职能工长制,按科学管理原理指挥生产,实行“倒补原则”,将权力尽可能分散到下层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分工合作。
列宁认为,有计划的进行建设,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组织计算工作,监督各大企业;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万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这就是放在我们肩上的巨大组织任务。
泰罗制对社会主义的作用,是在列宁的倡导下展开的。列宁在苏维埃俄国建立后不久,就主张把泰罗制移植过来。他说:“苏维埃共和国在这方面无论如何都要采用科学和技术上的一切宝贵成就。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应当在俄国研究和传播泰罗制,有系统的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列宁选集》第三卷,P511)。国家政权和泰罗制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国家管理形式——计划经济。
列宁指出,泰勒制“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斗争
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做名义工资,以这些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叫做实际工资。
工资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受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
就同一时期的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工资水平就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可以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所以工资水平较高的国家,那里的剩余价值率也往往较高。
就统一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说,随着经济文化发展书评的提高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上火自来哦范围扩大,从长时期看,工资水平是有所提高的。但是,
- 实际工资水平的提高一般总是落后于名义工资水平的提高
- 工资水平的提高一般总是伴随着剥削程度的提高
- 工资水平的变化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现象,某些时期,工人的实际工资甚至名义工资也是下降的
- 工资水平的提高,决不是资本及发善心的结果,而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持续不断地进行斗争的结果
无产阶级为争取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于组织实际工资的下降和促进工人的团结有着重大意义。但是,不能夸大这种经济斗争的作用。经济斗争反对的只是结果,而不是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无产阶级要哦才能够根本上改变被剥削的经济地位,必须把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产出祸根,消灭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