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校史博物馆提供的解说词进行了如下修改:
- 对部分专有名词进行注解;
- 对部分史实漏错加以订正;
- 对个别不通顺不正式的表达和错别字进行订正;
- 对部分未提及的重要事实和讲解重点加以补充。
序厅
这是 2002 年南大百年校庆时确立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它激励全体南大人:为人、为学要以诚为本、朴实无华,要志存高远、大雄无畏,要勤奋求学、不断开拓创新。
这是校友江泽民在中南海接待八位南京中央大学校友的苏绣“高山流水校友情”。苏州姚建萍刺绣研究所请了 38 个绣娘、用了五公斤丝线,用时四个多月完成这份作品,其价值超 380 万元,由南京大学苏州校友会捐赠。
正厅两边的走廊名为“时光长廊”,展示了南大及其前身各个时期的主要建筑及师生合影。
校史厅
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于 2002 年百年校庆时建成,分为校史、成果和英才三个主展区。这里是校史展区,展出了南京大学不同时期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和发展历程。
这里展出了南大历任校长、党委书记的照片,蒋中正、顾毓琇、罗家伦等都曾任中央大学时期的校长,此处陈列有顾毓琇、郭影秋、匡亚明等老校长的著作及使用过的物品等。
这是南京大学现任党委书记谭铁牛,校长谈哲敏,此处陈列谭书记、谈校长的任命文件。
我们可以看到南京大学的两个源头——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校史沿革表,下方是南大 120 年来不同时期使用过的校印。
中央大学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中央大学及其前身。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中,在求强思变思潮影响下,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等人积极筹措,于 1903 年在南京北极阁前(即今天四牌楼附近)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
这是两江总督张之洞写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他在这份奏折中提请“创办三江师范学堂”。这里的“三江”指江苏、江西、江南。
1905 年,在江苏士绅张謇、两江总督周馥等人的主张下,“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学堂监督李瑞清大力倡导“崇实务本”的学风,提出:“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的办学理念,并定校训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是我校最早的校训,它一直激励数代“南大人”要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做大事。
这是宣统二年,即 1910 年李瑞清颁发的“两江师范学堂”毕业文凭,是我校馆藏最早的毕业文凭。
1911 年辛亥革命后,两江师范学堂因战事一度停办。1914 年在两江师范学堂基础上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更名国立东南大学,江谦被委任为南高师首任校长,这是校长江谦作词、李叔同谱曲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也是今天南京大学校歌。
江谦、郭秉文校长呕心沥血,革故鼎新,大力提倡“三育并举”(以诚为训、以德为高、“德、智、体”三育并举)、“四个平衡”(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等办学理念,首创了当时全国高校十多个“第一”,并且广聘名师,使学校成为崛起东南、享誉海外的能与北大媲美的国内名校。
五四运动后,南京一批先进青年积极寻求救国真理。1920 年,南高师职员杨贤江就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并邀请南高师教授杨杏佛演讲。1922 年,南高师学生谢远定、吴肃、李国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也是南大历史上最早的共产党员,并于 1923 年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小组。无独有偶,1922 年,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南高师的梅庵成立,1923 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梅庵召开。邓中夏、恽代英、夏明翰以及谢远定等约 30 人参加了会议,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在会上发言。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就是东大时期的校友,这是他在东大学习时的 001 号毕业文凭。
这里还陈列了南京大学 120 年来各个时期的毕业文凭。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合并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公立学校,组建成一所中国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并于次年定名为中央大学。1928 年 2 月更名为江苏大学,同年 5 月 16 日改称“国立中央大学”,1932 年罗家伦任中央大学校长后,提出“诚、朴、雄、伟”的校训,他强调:大学应该承担起“创立民族文化的使命”,并说“如果一个大学不能负担起创立民族文化的使命,便根本失掉大学存在的意义。”为此,他延聘名师,使中大一时俊彦云集,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我校物理系的施士元教授即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是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唯一一位博士研究生,他又培养了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物理学家吴健雄院士。这是吴健雄在校学习时的学籍表。
在罗家伦校长的带领下,中央大学办学条件愈发改善,至 1937 年,中大校园恢弘壮丽,一派最高学府的气象。在院系学科方面,是全国唯一一所理工农医法商文教八院齐备、系科最多、学籍最广、规模最大的大学,居全国之冠!
然而,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甚至开始轰炸学校,为了保存国家文化事业,中央大学决定西迁办学。于 1937 年 11 月迁至重庆沙坪坝,次月即恢复办学。
西迁之路可谓历尽艰险,除了人员舟车劳顿,还要解决动物西迁的问题,1937 年 12 月,王酉亭和工友们将牲畜用木船载过江,一路水运,历时一年终抵重庆。西迁期间,中大师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发,在艰难中依然取得了较大发展,至抗战结束,有教师近 600 人,在校学生约 5000 人,成为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大学。
西迁办学期间,中央大学于 1938 年成立了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至东还前建设了 7 个研究所 23 个学部。1941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实施“部聘教授”制,至 1946 年,中大共有 14 名部聘教授,居全国高校之首。抗战期间中央大学培养的学生中,有 57 人当选为两院院士,4 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3 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沦陷区的南京中央大学也有 2 人当选为院士。
1940 年 4 月,汪伪政权以原中央政治学校为校址,在南京建立南京中央大学,1942 年后迁至金陵大学校址。1945 年 9 月抗战胜利后 ,南京中央大学改为南京临时大学,1946 年 6 月,临时大学撤销,学生分别转入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校。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曾在南京中央大学就读三年,这里展出的是他当年在校学习时使用的借书证。1998 年,他撰写文章《忆厉恩虞同志》,回忆了在南京中央大学期间参与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清毒运动”,为对抗日本侵略者推行的“毒化”政策做出重大贡献。
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战取得胜利,中央大学在时任校长吴有训的带领下,自 1946 年 5~7 月间,先后分八批使用海陆空各种交通工具,东还南京,11 月 1 日正式复校上课。
1946 年国民党政府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内战,国统区物价暴涨,民不聊生,1947 年 5 月 20 日,在党的领导下,中央大学联合其他高校代表,举行示威大游行,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爱国民主运动,迅速扩展到 60 多个大中城市,史称“五二 O”运动。1954 年,南京大学将 5 月 20 日 作为校庆日,以纪念“五二零爱国运动”。
1949 年春,人民解放军已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国民政府一面假意和谈,一面做迁校准备,迫害进步师生。在此关头,中大校务委员会在校务会议上做出“以不迁校为原则”的决议,开展反迁校斗争。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蒋介石精心筹备的长江防线瞬间土崩瓦解。南京解放后,解放军委派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进行接管事宜。
这是吴健雄院士在校读书时用过的“光学旋光仪”。
至此,中央大学的内容已结束,接下来为您介绍南大的另一起源,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
南京大学的另一个源头为金陵大学,它始于 1888 年创办的汇文书院,是一所教会大学。1910 年,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成立为金陵大学堂,校址在汇文书院,后改称金陵大学。
这是 1889-1897 年汇文书院学生入学时的注册登记薄。
金陵大学成立之后,在鼓楼西坡购得土地 2340 亩,以建设大规模校舍。建成北大楼、东大楼、西大楼等主体建筑群,大学部从干河沿迁入鼓楼校区。
1914 年,金陵大学裴义理教授感慨中国的农林人才匮乏,于是创办农科,后增设林科,开启中国农林教育的先河。裴义理还向北洋政府建议,在清明节前后植树以防止水土流失。1915 年,国民政府由此将植树节定为清明节。同时,他为了救助灾民,发起了义农会,由当时众多社会名人签字捐款,赈济灾民,并带领灾民在紫金山种树,这是裴义理教授发起的义农会的重要人物的签名。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陵大学农科于 1925 年获得北京教育部正式认可立案。
金陵大学还培养了众多的优秀毕业生,如陶行知,陈裕光,李方训等人,金大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研究院学习。
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金大文理科科长、留美博士陈裕光成为金大第一位华人校长,这是金大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校长,他的办学理念是“沟通中西文化,介绍西方新进科学”,同时也十分注重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对民族尊严的维护,并于 1930 年组建文、理、农学三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国内著名的教会大学,享有“南国之雄”的盛誉。
三个学院中,文学院在 30 年代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聘请了黄侃、胡小石、吴梅等知名学者。这位赛珍珠女士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曾在金大任教,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他的获奖作品《大地》系列就完成于在中国任教期间。理学院在 30 年代积极扩充系科,大力发展应用科学,推广科学教育和科学电影,这里展示的就是校友孙明经拍摄的金大第 36 届毕业典礼。金大的影专后来北上并入北京电影学院。农学院是金大最具特色和成就的学院,拥有完备的系科设置,有农业经济系、农艺系、植物系、园艺系等及农业专修科,为国内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金大农业专修科是当时国内农学最为著名的大专,毕业生们积极投入乡村农业建设,被誉为“农专的好汉遍天下”。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金大于当年 11 月决定西迁,金大主体迁至成都华西坝,理学院迁重庆,附小迁四川万县。在华西坝,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及中央大学医学院五校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定校务,发展教育,形成五校共处华西坝的格局。西迁期间,金大师生面对经费困难、物资匮乏、战争威胁等困难,仍努力办学,生气蓬勃,弦歌不辍,为战时高等教育发展,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西迁期间金陵大学培养的两院院士名单,西迁期间金大艰苦办学,有在校生 1000 余人,成长出 7 位两院院士。
抗战胜利后,金陵大学于 1946 年 4 月分批出发东还,9 月底正式复课开学。在校长陈裕光的领导下,经全校师生共同努力,金大各项事业日渐就绪,迅速恢复到抗战前水平,并且将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国际合作亦十分密切。
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急剧恶化,这给在华的教会学校带来很大影响,美籍教师陆续离华,1951 年金大与美教会断绝联系,并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由政府接管。
这是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地理学系创始人竺可桢校友为南大地理学系题写的系牌。
至此,南大的两个起源——金陵大学与中央大学已为您介绍完了,那么今天这所学校是如何合成为今天的南大的呢?请大家进入第二展厅继续参观。
今日南大厅
1949 年 4 月 23 日南京解放后,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由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出任校长,掀开了我校历史上崭新的一页。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原南京大学文、理、法三院各系与金陵大学文、理两院合并,成立正规的综合大学,仍名南京大学,并将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即今天的汉口路 22 号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另外,以南大工学院为基础,合并金大理学院电机、化工两系,成立南京工学院,继承南大四牌楼的校址,即今天的四牌楼二号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南大、金大农学院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这是今天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南大师范学院各系与金大文、理两院相同或有关各系及高级师范专修班合并,成立南京师范学院,这是今天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与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建南京林学院,校址暂设丁家桥,这是今天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南京大学其他系科还参与组建了北大哲学系、复旦经济系、河海大学、华东航空学院(今天的西北工业大学)、第五军医大学(今天并入第四军医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
这是 1952 年院系调整方案。
1953 年学校改由中央高教部直接领导,南京大学党委成立,孙叔平任书记,1956 年南大党委书记孙叔平,最早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思想,指出我们的教育应有“自己的学制”、“自己的专业划分”、“自己的教学计划”、“自己的教学大纲”、“自己的教材”和“自己的学风”。它的思想对以后的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60 年代南大完成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分子筛”、“华南花岗岩”、“金属缺陷”、“内蒙草原综合考察”及“大米草引种与利用”五项成果被称为南大的“五朵金花”。这是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在参观我校的科研成果展览。
这是 1960 年南大教师王富葆首次登上珠峰获得的奖状。
南京大学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之际,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许多教师仍坚持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1976 年 10 月,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终于结束,南京大学也再获新生。
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这引发了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而它的作者是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
这里展示的是当时的报纸及胡福明的修改稿、编辑意见以及其他来往信件。文革结束后,在匡亚明校长领导下,学校努力按照教育工作本身规律进行恢复整顿,使得各项工作重回正轨,出现勃勃生机。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南京大学一直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1981 年南京大学开始招收博士生,1984 年被列为国家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单位。在 1995 年全国试办研究生院的评估中,南京大学名列第三,受到了教育部的表彰,并被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从此,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1 年起,我国正式实施学位制度,并在 1983 年授予第一批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有 6 人在中国古代文学、无机化学、构造地质学等 6 个学科成为了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南大秉承着“走出去”的原则,与多国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1986 年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几十年来,培养了一批从事中美双边事务和国际事务的专门人才,是南京大学迈向国际一流大学路上的重要标志。
1983 年 5 月,当时已是名誉校长的匡亚明给邓小平同志写信,提出在我国“加速建设 50 所重点大学”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后来的“211 工程”和“985 工程”的启动起到了很好的决策参考作用。
在学科建设上,南大也走在国内高校前列,198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选了 416 个国家重点学科,南大有 18 个学科入选,在全国高校中仅次于北大清华,居全国第三。
1992 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京大学,并留下题词,“把南京大学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中心”。
1999 年,南京大学成为首批列入“985 工程”建设的 9 所高校之一,这是南大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进入 21 世纪以来,南京大学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2006 年 12 月 11 日,南大仙林校区奠基仪式隆重举行,2009 年 9 月即投入使用,2012 年成为主校区,仙林校区的建设极大扩展了办学空间,提升了国际化水平,开启了南京大学办学史上新的篇章。
2002 年,南京大学迎来百年校庆,确定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选定原南高师校歌为南大校歌。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弗、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学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南大深入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推进建设“第一个南大”,把握“九个第一”。聚焦“四个改变”。
2016 年,南京大学成为全国首批 28 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17 年 9 月,南京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15 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2 年,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公布,南京大学共有 16 个学科入选,新增理论经济学。
2019 年 3 月,南京大学开启苏州校区建设,这是南大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江苏和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
2021 年 3 月 26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考察,他表示“南京大学是中国的一流大学,你们叫做第一方阵也好,叫做一流大学也好,反正你们是在我们中国的大学里,是走在最前列的,你们自己也应该为你们到南大感到自豪!”李克强总理勉励南大学子:“你们要记住南大校训中说的‘诚朴雄伟’,要潜心向学,踏踏实实,从近处从小处做起,将来实现远大志向,利社会,利国家。”
接下来为您介绍南京大学的重大教学科研成果。
这是我校闵乃本院士团队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奖章奖状,该奖项代表着一个阶段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国家级水平,2006 年这次获奖实现了该奖项年连续两年空缺的突破,这是自 1999 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9 年,我校沈树忠院士获得地层学国际最高金奖,该奖项由国际地层委员会于 2004 年设立,旨在奖励该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每四年颁发一次,每次仅一人获奖,沈树忠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亚洲科学家。
这张表格是我校国家级科学三大奖励情况。自 1999 年来,南大共获各类国家级奖项 42 项,科学研究欣欣向荣。
2021 年 10 月,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发射升空,这颗卫星就是由南京大学参与研发的。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
这里展出的是由已故校长匡亚明主持的、被称为 20 世纪最浩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工程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从孔子评传到孙中山评传,2006 年全部整体出版完毕,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反响,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其中匡亚明老校长编写的《孔子评传》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在教学成果方面,南京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 120 年来培养了众多中华英才,它们在各自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当前,南京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肩负时代使命,具备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未来各行各业拔尖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不断推动教学改革。
南京大学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10 人,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是获奖情况一览表。
能够取得如此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自然离不开南大雄厚的师资力量。这是在南大任教的两院院士一览表,截止 2022 年,有在校任教的院士 33 人。这是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这些优秀的教师是南大能取得卓越成就的坚实保障。
我们再来了解南大的一些杰出校友。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许多科学家为了祖国甘愿隐姓埋名,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南京大学有数十位校友参加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有六位校友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 2000 年,是中国科技届的最高荣誉,每届不超过两名。目前,已有 5 位南大校友获此殊荣。
这是以我校校友命名的小行星一览表,小行星命名具有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是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
第二展厅的讲解到此结束!接下来请到第三展厅了解更多南京大学的杰出校友。
英才厅
一百多年来,南京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 20 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众多的毕业生中,既有中国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也有思想深邃、造诣朴深的人文大师和治国治校的英才。他们在各行各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
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生物学家童第周、桥梁专家茅以升、物理学家严济慈、吴有训,化学家王应睐、王德宝,农学家金善宝和物理女王吴健雄等,都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
南京大学一直倡导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优良学风,有几十位校友在他们的科研、教学工作中创造了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第一架战斗机、第一支青霉素,第一艘核潜艇核动力部分、第一座太阳塔等等几十个中国和世界第一的创造者都是南京大学的学子。这是我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连松:这是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王应睐、汪猷(yóu)、王德宝:这是我国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强五歼击机的设计者陆效彭,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强五歼击机的模型,由南昌洪都机械厂制作;这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核动力的设计者赵仁凯、黄纬禄;这是我国第一批青霉素的研制者、命名者一汤飞凡、樊庆笙,这里展示的青霉素就是樊庆笙当年从美国带回来的三支青霉素菌种之一;另外还有我国第一次登上南极的校友张青松,第一批登上北极的校友竺国强,这双保暖靴就是张青松校友在考察南极时穿过的;这条看似普通的领带实际上却有很高的含金量,因为只有三次登上南极的人才能获此殊荣。这位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彭加木,是中大 1947 年毕业生。在 1980 年 5 月 17 日罗布泊考察时,为寻找水源而迷路、不幸殉难。
南京大学被称为科学家的摇篮,是通向“科学圣殿”的“长廊”,这里的“院士廊”展示的是中国两院院士中的“南大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 1000 余名两院院士当中,有南京大学校友 250 多人,几乎占两院院士的四分之一。这里是按不同学部,分别展示院士校友风采和他们用过的实物及取得成果。
中科院数理学部的数学家冯康、物理学家冯端两位兄弟院士,均是我校校友。
2007 年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感动中国 2007 年度人物闵恩泽,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是我校 1946 年化学工程系毕业生。他的爱人陆婉珍院士也是我校校友,两位校友被人们誉为“伉俪院士 佳偶天成”。
在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中也有我校的一批杰出校友。李国鼎被誉为“台湾科技教父”。另外还有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董事长的余纪中、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台湾交通银行董事长、中央银行总裁谢森中等等,均是我校培养的毕业生。
百年来,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不仅培养了大批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而且还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治国、治校的英才。大家比较熟悉的前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曾在南京中央大学就读三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孙家正;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济慈、蒋树声;联合国副秘书长谢其美、沙祖康;现任外交部部长的杨洁篪;商务部长陈德铭等均为南大校友。
这是校友李德生院士 1947 年用他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买的毛毯,一直使用半个多世纪,2001 年赠给我校校史博物馆收藏。
这是任美锷院士在英国读书时使用过的打字机。
南京大学不仅是培养科学家的摇篮,同时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这里展示的是就读或者执教于南京大学及其前身的知名人文学者的风采。
这位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是金陵大学 1914 年毕业生。这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陈鹤琴先生。诗人徐志摩,是近代诗派中“新月派”的代表人之一。历史学家柳诒徵,被誉为中国“博雅宏通第一人”。在哲学领域中,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宗白华发现了郭沫若的天才,为文坛挖掘了一位巨人。在经济学领域,有我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另外还有被众人称为“吴市场”的吴敬琏。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是金陵大学外文系教授,她在 1938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大地三部曲》就是她 30 年代在金陵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并最早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出版,毛泽东称她是“将《水浒传》推向世界的第一人”。艺术领域的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张大千,潘玉良等一批艺术精英都曾汇聚中大、金大任教。
讲解至此结束,感谢各位嘉宾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