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gleBear2002 的博客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使用技术手段进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

背景

有些腾讯会议录制下载按钮提示“创建者已关闭导出权限”。我们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下载视频,需要一些技术手段。

方案

阅读全文 »

  1. 图 10-7 a)第三个包名 businesslogic拼写错误
  2. 图 10-21 代码中出现中文括号,并且缩进混乱
  3. 15.2.3,P254,“重新编译个链接 A 之后 B 也要被重新编译和链接”,事实上 java 代码不需要链接
  4. 图 18-4,代码缩进有问题
  5. 12.3.3,表 12-2,聚合的多重性存疑;图 6-19 中手和手指的例子(1 只手有 0..5 个手指)不符合该表所示的多重性
  6. 14.2.1,P229,Cascading Message 的描述中“a.methodA.methodB()”,应改为“a.methodA().methodB()

成绩组成

  • pmx-详细设计:50 分
  • zh-架构设计:50 分

软件设计 Software Design

  1. “需求”定义了 Requirements defines
    1. 系统需要满足的目标。The goals the system needs to satisfy.
    2. 用户需求指出了目标,比如在线会议的应用目标是希望能够看到开会人员、听到声音和共享屏幕等等。
  2. “规约”定义了 Specification defines
    1. 系统的外部可观察行为。The externally-observable behaviour of the system.
  3. “架构”定义了 Architecture defines
    1. 系统一级的主要组成部分 The major system-level components
    2. 各部分的互动方式 Their methods of interaction
    3. 使用的技术 Technology used
    4. 比如在线会议软件,需要前端部分、操作系统调用功能部分、网络部分以及部分之间如何联系,使用什么技术
  4. “设计”定义了 Design defines
    1. 如何完成任务 how the job will get done
    2. 需要写的代码 The code that needs to be written.
    3. 我们将专门关注 OO 设计 We will focus exclusively on OO design.

面向对象设计 Object Oriented Design

阅读全文 »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一九三七年七月)

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笔者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文章分了三个部分,仅供索引参考。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它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阅读全文 »

关于费尔巴哈(马克思 1845 年稿本)

  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3.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4.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5.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6.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 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 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7.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8.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9.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10.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11.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恩格斯 1888 年发表的稿本)

  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3.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4.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
  5.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6.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 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 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7.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8.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9.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10.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11.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 SpriCoder的博客,更换了更清晰的图片并对原文的疏漏做了补充和修正。

本文提供了 pdf 版,以供打印:商务智能-06-数据挖掘.pdf

数据挖掘

在数据库及数据仓库中存贮有大量的数据,它们具有规范的结构形式与可靠的来源,且数量大、保存期间长,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数据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是目前计算机界的一项重要工作

数据资源的利用有三种方式

阅读全文 »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 SpriCoder的博客,更换了更清晰的图片并对原文的疏漏做了补充和修正。

本文提供了 pdf 版,以供打印:商务智能-05-多维建模.pdf

维度建模中的基本概念

  1. 事实表
  2. 维度表
  3. 事实与维度的融合
    1. 星型模型
    2. 雪花模型
    3. 数据立方体

事实表

阅读全文 »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 SpriCoder的博客换了更清晰的图片并对原文的疏漏做了补充和修正。

本文提供了 pdf 版,以供打印:商务智能-04-数据仓库的设计.pdf

数据仓库设计的由来

在事务型数据处理中需要作数据库设计,而在分析型数据处理中则需作数据仓库设计,这两者在原理上是一致的。

因此,数据库设计中的很多设计思想与方法都可在数据仓库中得到应用,但是由于事务型与分析型的数据处理的不一致,两者在设计中的很多方面也存在着差别

阅读全文 »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 SpriCoder的博客,更换了更清晰的图片并对原文的疏漏做了补充和修正。

本文提供了 pdf 版,以供打印:商务智能-03-联机分析处理.pdf

联机分析处理(OLAP)

从联机事务处理(OLTP)到联机分析处理(OLAP)

  1. 关系数据库模型出现:60 年代末 E.F. Codd 提出的关系数据库模型促进了关系数据库及 OLTP 的发展;
  2. 数据量大幅度增长:数据量从 80 年代的 M 字节及 G 字节过渡到现在的 T 字节和 P 字节;
  3. 性能差异:在这样的数据量的前提下,兼顾事务操作和分析操作在性能上越来越不可能;
  4. 实际情况的不同需求:实际的情况要求为两种目的、特点有很大差异的应用提供不同的解决技术,OLAP 应运而生;
  5. OLTP 和 OLAP 是针对两种不同的环境:
    1. OLTP 和关系型数据库相关,面向数据和信息片段;
    2. OLAP 是面向完全的信息体的。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