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gleBear2002 的博客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阅读全文 »

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 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 1844 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 18 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此处的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是同义语)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科技革命),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文化革命),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 1845 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着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 1847 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我用德文写的关于《雇佣劳动》一书,汇集了我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讲演,这本书的印刷由于二月革命和我因此被迫离开比利时而中断。

阅读全文 »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荷泰德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伪善的人最喜欢谈论崇高的话题,他们活在崇高的理念之下,用这种理念逃避对具体的个体的责任,为自己的虚伪披上神圣的外袍。

正是这种没有约束的自由和无视真相的虚伪,让我们变得异常轻松,因为一切责任都被消解。

亲爱的读者,我很害怕你们越来越习惯荒诞,以至于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甚至为荒诞助力,真心地融入荒诞,与荒诞成为一体,吞噬者残存的真实。

不要因为行动与言论有不一之处就轻言放弃。只要你不是持续的故意言行不一,就不要给自己贴上“虚伪”的标签。如果我们所有的话语都必须与言论相符,那我们一生只能沉默。只要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言语相比更有说服力,我们就跳出了虚伪的牢笼。

阅读全文 »

我们尽一切所能来对抗明天的不确定性。尽可能地赚钱,提升自己的地位,储备知识,积累人脉,来对抗这种不确定地人生。但是,越多的积累却催生出更多的恐惧,我们越来越害怕失去已经拥有地一切。我们陷入一种深深地自欺,那就是用表面的“强大”来掩盖自己有限、脆弱与无奈的本相。

人只有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本相,才能除去自欺所带来的恐惧。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没有人能活在确定性之中,对人生而言,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

富兰克林·罗斯福告诫人们:“我们唯一感到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种难以名状、失去理智和毫无道理的恐惧,麻痹人的意志,使人们不去进行必要的努力,它把人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

阿西西的方济各告诉我:不要活在所有的事情都能事先安排好的幻觉里。最重要的事常常在没有令人焦虑的计划中不期而至。

接受我们的有限,去迎接未知的无限,让每个今天都能听到永恒的回声,从而心存真正的盼望,活在当下,做好每天当作的事情。

阅读全文 »

如果没有良知的约束,法律技术主义比法盲更可怕,这种技术主义唯权力马首是瞻,为权力的需要提供各种学说,各种精致的论证,充分奉行领导的看法就是“根本大法”。马克斯·韦伯早就预见到了这一切,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结尾,他发出了先知般的预言:“纵欲者没有心肝,专家没有灵魂”,这不幸成了现实。如果你立志以法律为业,愿你知道应当将灵魂安放何处。

在法治的征途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挫折,但挫折反而给我们前行的动力,让我们期待收获的欢愉。不要忘记聂树斌案长达 21 年的“拉锯”,无数法律人在挫折中坚守,最终沉冤得雪;不要忘记陈满案,23 年一路曲折,数代法律人的正义接力,冤屈最终得洗……

暂时的失利是让你预尝法治之路的不易,也是预备你去承担更大的使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日拱一卒,功不唐捐。da

当前,我们最要警惕的是传统的法家之术披着法治外衣“借尸还魂”。

法治永远的命题是对权利的高度警惕,而法家的本质则是对权力的极端崇拜。法家好重刑,严刑峻法,残酷寡恩,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法治却拒绝一蹴而就的高歌猛进,它本着对权力深深地不信任,认为一切权力都要受到法律严格的约束,为了公平宁可牺牲效率。

阅读全文 »

关键词:时间,永恒

奥古斯丁对于时间的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迄今为止,人类对于时间大致有两种对立的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时间是循环的,它是一个封闭的环形,一圈一圈,周而复始,无始无终。在这样一种时间概念中,没有什么时刻特别,时间永远都是一样的。时间如环无端,历史没有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它完全消解了时间的概念。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时间是线性的,有始有终。有许多特定的时间点都有特定的意义,历史并不是虚无的。在这种时间观念中,有两个时间点对于每个个体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作为重点的永恒,二是作为现在的当下

阅读全文 »

关键词: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奠基人叫做克尔凯郭尔。他认为,知识和教育很少与人类生存有关。相反,为了理解人类生命,我们需要在人生及其决定和关系中的关键环节之内认识个体。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人有三个阶段的存在。

第一个阶段叫做审美阶段,在在这种阶段,人沉迷于短暂和当下的事务,感官的需要,欲望和冲动成为人唯一的向导。这种感官上的享受包括对艺术、学术、文学、哲学和宗教的热爱。

但是,审美的个体并不在真正意义上做出选择。即便做出了抉择,这也不属于生存选择。因为你所考虑的唯一问题是,这种选择能否实现你特定的感觉欲望。这种选择完全是当下的,在这种意义上,你其实没有进行真正的选择,你只是在选择中迷失了自己。

阅读全文 »

关键词:虚无

人类一直都是观念的产物。一种崇高的观念可以将人类高举,一种卑下的观念则会降低人的尊严。

一直以来,哲学家们认为,观念有高下之分。越接近永恒的观念,越是崇高。有人把这种最崇高观念称之为“绝对真理”“本体”或者“共相”,当然,还有更多人愿意把其称为“道”。

启蒙运动开始,伟大的人类开始觉得有必要用人自己的理性去审视观念,所有无法通过人类理性检视的观念都应该被抛弃。他们认为,理性之光可以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康德给出了这场运动的定义:

启蒙运动,是人类自己从自己加给自己的监护状态下解放出来。监护状态,就是没有他人的引导,人就没有能力应用他的理智——要敢于认识!要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性——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