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gleBear2002 的博客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据《荀子·宥坐》等文献记载,“腹诽”来源于孔子的春秋大义。鲁定公十四年,孔子时来运转,受聘为鲁国最高司法官员(大司寇)并代理宰相一职(摄相事),上台仅七天,就诛杀了当时的著名学者少正卯。据荀子与东汉王充考证,少正卯和孔子一样,都系当时名重一方的著名学者,但两人学术观点迥然有别,两人同时都在讲学,而且孔子的学生也跑去旁听少正卯,孔子的课堂一致出现三满三空的现象。最绝的一次,课堂上仅剩下颜渊一人。孔子给少正卯定下了五大罪名:其一,用心达而险,为人通达但居心叵测;其二,行辟而奸,行为乖僻但意志坚强;其三,言伪而辩,观点不对但善于狡辩;其四,记丑而博,宣扬歪理邪说但却非常博学;其五,顺非而泽,是顺从异端且大力赞赏。孔子用《诗经》的话总结道:“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宵小成群,让人担忧了!

根据思想治罪,将思想作为刑法恣意干涉的对象,人的自由也就彻底丧失,人完全失去了作为人应有的价值,人们活着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只听话的小狗。

帕斯卡尔: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现代刑法理论认为,思想是绝对自由的,如果没有行为,无论如何异端邪恶的思想都不能进入刑法评价。

除了思想,任何人都不能以自由的名义免除自己所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

阅读全文 »

规范执法不仅是对民众,也是对执法人员最大的关爱与保护。如果执法权力缺乏明显的边界和正当的程序规则,那么这种权力也就极易释放人性深处最邪恶的成分,败坏执法者的道德良知,好人难免沦为恶棍。

我们期待,雷洋之死至少在下列三个方面推动规范执法制度层面的革新。

对卖淫嫖娼的处罚应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当前对卖淫嫖娼相关处置既有行政处罚,又有刑事惩罚。然而,何为“卖淫嫖娼”从未有过明确的法律定义。公安部 1995 年 8 月 10 日《关于对盈利为目的的手淫、口淫等行为定性处理问题的批复》为 2001 年 2 月 28 日公安部《关于对同性之间以钱财为媒介的性行为定性处理问题的批复》所废止。然而,批复既不是法律,也不是行政法规,甚至都不是行政规章,其法律效力极其有限。

因此,必须对“卖淫嫖娼”这个概念有法律上的明确定义。否则,执法的混乱是必然的。

阅读全文 »

《正义论》的作者罗尔斯认为,在“无知之幕”的遮蔽下,会产生两种公正原则:第一种原则是为所有公民你提供平等的基本自由,如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这一原则要优先于社会功利和总体福利的考虑。即便你一贫如洗,你依然拥有一些基本权利且是任何人都无法干涉的。第二种原则是关心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尽管它并不要求一种平等的关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但它却允许那些有利于社会最不利者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不平等。换言之,要用差异原则来纠正市场竞争产生的不公平,每个人所拥有的才能和天赋是不平等的,如果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赛跑,会出现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公共政策应当向弱者适当倾斜,而不是让强者通吃一切

在当下的中国,我们最要警惕的是一种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即用传统法家的思想冠以功利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的幌子。

法家崇拜权力,对其而言,权力永远超越法律,知法守法只是针对老百姓而言的,权力则高高在上,可以任意悔法造法。

一些“法家”不仅顶着法治的“大帽子”,还扯来了功利主义和自由竞争两面大旗。一方面,言必称最大多数的最大利益,不顾少数群体的利益。另一方名,则以自由竞争来规避对弱者本应承担的道义责任。

在任何行业,如果人们信奉强者为大,也就不可能真正遵守规则,因为规则只对弱者有效,强者永远跳出规则之外

阅读全文 »

上帝欲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城时,亚伯拉罕站了出来,为这两城辩护。上帝在教导亚伯拉罕,人类的司法制度必然存在缺陷,最坏的制度是宁可错杀千人也不放过一人,但为了不枉杀一人,就放过千万个有罪之人,也不太合适,因此必须寻求一个平衡点。

所多玛和蛾摩拉罪恶滔天,但仍应为其辩护,为罪行重大之人辩护,正是为了防止无辜之人枉受追究。

伯尔曼:当今我们的法律已经成为无本之木;人们不再认为法律是以普遍实在为基础,西方社会正在经历迷失自我的危险,不再相信它的过去和未来,民族主义的法律史学理论无法解释西方各法律制度在过去所发生的根本变化,也无法昭示其目前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个法律传统的源头开始,尽可能深入最广阔的历史背景,追溯它走入当前困境的轨迹。

古希腊人崇拜多神,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诸多欲望,无数权谋争斗,无数权谋争斗,神人同形同性。这种信仰体系导致真理相对,没有绝对真理,亦无善恶的严格界限。另外,这也造成古希腊的人本主义传统,多种多样的神祗为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提供正当化解释,个体的价值被推到极限,智者派代表任务普罗泰戈拉甚至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

若将辩护制度的源头追溯至古希腊,这种辩护制度可能会有两个恶果。

阅读全文 »

我很感谢大家的批评,因为这可以不断更让我审视并纠正自己的观点,不断走出个人常态的自恋。

人有无资格进行道德谴责?

人当然有资格进行道德谴责,只是不要轻易地抡起道德的杀威棒。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人”的范例,用柏拉图的话术语来说这叫做人的“共相”。这种“理想人”有着高尚、勇敢、知恩图报等诸多美德。

当他人的行为举止严重违反了“理想人”的标准,就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愤怒。这种愤怒本身是正常的。

阅读全文 »

当我对刘某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我不断地反问自己一个问题:在那种情况下,我会不会也如此懦弱?

我很想做一个勇敢的人,但我并不知道当真正的挑战来临的时候,我会不会想自己所想象的甚至所宣称的那般勇敢。我宁愿永远不要出现这样的挑战,这样我就可以一直陶醉于想象当中的勇敢。

我们很容易轻易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谴责,因为这能够满足我们想象中的道德优越,甚至可以掩盖我们事实上的道德败坏。最经常指责他人的某种道德过错的人,往往自己也深陷其中,无力自拔。习惯指责他人胆小的人,很可能自己懦弱无比;习惯责备他人生活作风不好之人,更有可能在性上放纵堕落;天天在会议上批评他人贪腐之辈,有可能自己也不干净。

但是,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教训他人的人,往自己是败类中的败类,越高调往往越败坏。只要对历史有基本的熟悉,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社会乱象,根源何在?切斯特顿:在我。

阅读全文 »

罗素,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1950 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其祖父是第一代罗素伯爵,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维多利亚女王封为伯爵。

罗素至少有 68 种著作,此外还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罗素也是世界级的导师,几乎就所有的重大问题向人类发表意见。五四运动之后,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中国讲学,给中国留下著名的五大演讲。

在他的自传中,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活着,有三个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对爱情的渴望,让罗素处处留情。罗素结过 4 次婚,一生绯闻不断,当时纽约城市大学以道德不胜任教职为由将其解聘。罗素认为,道德的束缚是人类不行的源泉。罗素的爱充满着对他人的利用,他爱的只是自己、他的空虚需要从一个又一个的女人身上获得满足,但却永远无法满足。

罗素 1950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为《婚姻和道德》。获奖词中,称赞罗素“为人类的道德文化做出了贡献。”可笑的是,在婚姻和私生活上,罗素恰恰抛弃了道德,从没有放弃过任何机会染指遇见的任何一个女人,甚至包括他的学生——1948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艾略特的妻子。除了数不清的情妇外,罗素的受害者们还包括大量身份卑微的人:家庭女仆、保姆,或是经过物资的随便哪位年轻、漂亮的女性。罗素的研究者说他由充分的证据证明罗素不顾高龄,仍在追逐他遇到的每一个穿裙子的人,他干这类事臭名远扬,甚至还不是背着妻子,而是就在她的眼前,当着那些他屋里客人的面。

阅读全文 »

首先,我想对没有获奖的同学说,榜样是可以复制的。如果一个榜样,不能复制,那他只可能是天才或者奇迹。

其次,我想对获奖的同学说,榜样是必然会腐朽的。获得表彰的幸福感不久就会消失,剩下的只是空虚。如何让这种幸福感持续?追求更高的荣誉的人却容易摔得粉身碎骨。让幸福感持续的唯一办法就是以感恩的心、谦卑的心接受一切成功与失败。同学们获得荣誉,要感谢很多人,但是唯一不能感谢的就是你自己。如果你认为是你自己的才干、智慧让你获得了成功,那你注定不会幸福。

最后,我想对所有人说,真正的榜样不在这台上,它在我们的内心,也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良知。良知才是最好的榜样。法律要追求公平与正义,而良知也是公平和正义的尺度。顺从良知的呼召,做一个真实的人,无论在顺境和困境,都能彰显人性的光辉,克制人性的幽暗,一个行在光明之中的光明之子才是真正的榜样

一个卓越的法大人,并不取决于你的知识、财富、官职,而取决于你是否坚守了良知的底线。

(本文是罗翔 2011 年“榜样法大”颁奖典礼的致辞。现场听过这个致辞的同学现在很多估计都事业有成,但不知是否还在向真正的榜样学习)

阅读全文 »

关键词:性犯罪强制登记制度

由于性犯罪者的再犯率很高,因此国家有义务将这些潜在的危险告诉公众,以使公众及早防范犯罪。梅根法案虽然有控制犯罪的实际作用,但自实施以来引发了重大争议,按美国学者克合的归纳,这涉及两类问题:

一是有关犯罪登记公告“是否为刑罚”的争议。

二是梅根法案是否违背了美国宪法所规定的隐私权、迁徙保护条款以及正当程序条款。

如何在矫正罪犯和减少再犯率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预防犯罪前提下也尊重犯罪人的尊严,是梅根法案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阅读全文 »